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纳米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美国化学会J. Am. Chem. Soc.杂志副主编,ACS Nano、Chem Sci、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期刊副主编或编委。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生化分析和分子医学的教育和研究,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核酸适体活细胞筛选的新概念,研制了特异性识别恶性肿瘤等病变细胞的分子探针和靶向药物,建立
详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构效关系、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等研究。在合成方法学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创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尤其在铜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和抗癌药物创制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所提出的“马氏胺化反应” 等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他引13000余次。获2016年N. C. Yang Lecturer Awa
详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排名第一身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省部级一等奖(两项)。研究方向: 1、人类疾病机理和药物研发(如疼痛、血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等);2、生物生存策略及环境适应机制、探索有毒动物捕食和防御策略,揭示生物环境适应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并基于天然活性物质进行新药研发。到目前以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如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
详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化学会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解放军总后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中国分析测试学会青年工作奖、中科院十大杰出妇女、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发展高灵敏度的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诊疗新方法、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活细胞单分子研究等。方晓红老师已在PNAS,JACS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25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并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 副主编和Int.
详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申请人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ications, J. Am. Chem. Soc, Angewandte Chemie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以合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hemistry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 被Natrue,
详情→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成像、生物材料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工作,期望为化学、生命、医学等学科提供先进的研究工具。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Science、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Chem.Soc. Rev. 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养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详情→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硕士与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学士、分析化学硕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化学博士、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