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召开2021年度钱塘交叉基金项目进展汇报会议。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院士,中国科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王晓稼,科研部副主任李清林(主持工作)、院士办副主任徐海燕,以及钱塘交叉基金项目全体PI、COPI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科研部李清林同志主持。 会上,谭蔚泓院士阐述了设立钱塘交叉基金项目初衷,旨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临床与基础交叉的科学研究,搭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激发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科研积极性,发挥中青年人才的积极引领作用,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加强院所融合发展,为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式研发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 随后,30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与医学所科研人员对双方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汇报,在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已取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现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钱塘交叉基金是由医学所联合国科大肿瘤医院自主设立的项目,项目面向医院全体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医学所全体科研人员,鼓励双方以PI、Co-PI身份组合申报,是激发临床、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院所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剂强心针,为有意义的合作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21年度拟立项项目。我所韩达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非天然碱基和非天然细胞设计合成及功能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该项目构建非天然碱基和非天然细胞,阐明非天然核酸参与生命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探索认知生命起源、进而更好地指导设计新型生物医学工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借鉴天然核酸分子的连接化学,利用人工设计的“非天然碱基”的程序性连接,设计合成核酸类似物,构建新型人工生物学体系,探索其在生物成像、靶向递送和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的适用性,为恶性肿瘤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变革性技术平台。
近日,首期中科院医学所工作坊在杭州举行。工作坊紧紧围绕“科研强所”、“科学治所”、“文化蕴所”三个方向,旨在充分调动所内全体人员积极投身医学所科研及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本期是“科研强所系列”第一期,以“肿瘤科学研究的新工具、新方向、新目标”为主题,医学所全体PI参加。
官网整体设计以官方logo的蓝色为主色调,简约大气,采用目前流行的通屏设计,页面下拉的同时会有过渡特效,给网站增添了一丝灵动
11月17日下午,所院融合有组织的攻关研讨会第八场“胸部肿瘤专场”在医学所召开,会议由范云主任主持,谭蔚泓院士出席,省特级专家毛伟敏主任医师、范云主任医师团队和曾剑主任医师做主题报告。医学所PI、博士后、临床医生8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达到100余人。
田景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科院医学所中西医结合研发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及应用研究。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整合医疗大数据和临床样本分析,阐明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发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围绕着传统经方和现代验方,运用分子药理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经方配伍的科学性研究,探索调控疾病的关键网络节点,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得新药临床注册证1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
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公布了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2022年度基础公益计划研究专项拟立项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获10项拟立项资助,其中“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5项。
11月14日,中科院医学所组织召开第七场“有组织的攻关式研发讨论会”。中科院医学所所长、国科大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院士,医学所全体PI、博士后以及管理人员一同参加研讨会。